吴京、章子怡、徐峥、沈腾,在4种不同的父母身上,我看到孩子成长最大的底气

2021-10-12 11:03

作者:王耳朵

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01
1942,河北


那一年,22岁的少年马乘风,成了冀中骑兵团的通讯员。

他英勇善战,文武全才。

可他最不能理解的,是身为骑兵团团长的父亲,马仁兴。


他的父亲,是率领着3个连的老骑兵。

上阵杀敌,他出生入死,永远冲在最前面。

对胜利的信念,是这个战士最坚硬的铠甲。


可对儿子马乘风,他严厉至极。

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有好好抱一抱儿子,陪儿子长大。

儿子当了骑兵,擅自骑了他心爱的战马,他会破口大骂。

儿子不慎负伤,他也会当着所有战士的面,大发脾气。

马乘风不服气地问父亲:“你是不是以为我怕死?”


直到1942年的那场大扫荡。

5万日军,带着飞机、坦克、装甲车,深入华北平原。

为的,是摧毁八路军在冀中的整个军区。


村野枪声四起,老百姓哭叫连天。

一次轰炸之后,村庄里,年幼的孩子寻找着已经死去的母亲。

村口外,高高悬挂着战士的尸体。


生死一线,马乘风这才明白,父亲不是以为他怕死,而是害怕他太不怕死。

征战十几年,父亲早已不顾生死,唯一的心愿,就是护儿子周全。

他也才明白,父亲不是不想好好抱抱他,而是有太多百姓要保护。

舍得这个小家,是因为还要替千千万万个小家负重前行。


这对父子的身后,其实是一段鲜少有人知道的历史。

1942年,日军在河北开始“五一大扫荡”,百姓流离失所。

他们所在的冀中骑兵团,是唯一受命在日军包围圈里战斗的八路军主力。

既要牵制敌人,又要掩护老百姓转移。

作战50多次,用马和刀生生杀开一条血路。

到最后突围转移之时,当初满编1200人的骑兵团,只剩不足400骑士。


这才知道,那个年代有这样的父母一辈:

他们严苛、强硬,有时只是出于无奈。

身后有人民要护,背后有家国要守,他们只能坚毅。

可他们,更教会我们一种信念:

国难当头,中华儿女,当有保家卫国的信仰,和一马当先的气概。

这信念,也在父子亲情的传递中,流淌进了下一代的骨血里。

马乘风眼里写满的,正是如父亲一般的坚毅。




02
1969,内蒙古


那一年,生长在内蒙古戈壁滩上的一对兄妹,从来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做什么的。

当干烈的风刮过呼和浩特远郊,他们如这里所有的孩子一样,在常年弥漫的风沙中长大。


只是,孩子们心中有久久的疑惑:

为什么父母工作的地方,总是传来爆炸声?

为什么父母从来不谈及自己的工作,还时不时以加班为借口不回家?


年少的哥哥,曾不止一次地问爸爸。

而父亲只笑笑,指了指漫天的星星说:

“爸爸是个诗人,我的工作,就是在天上写诗。”


那听起来浪漫的回答,背后其实是特殊年代,一群科学家不为人知的艰辛。

这位父亲,是“长征一号”火箭工程师。

那在孩子看来遥远的一次次爆炸,是他每天试验火箭时,发生的近在咫尺的事故。


母亲的工作,是更危险的“火药雕刻师”。

固体火箭燃料,易燃易爆,对人体有极强的毒性。

但制造时,需等浇筑的燃料固化后,用雕刻刀把多余的燃料剃掉。

为了精确控制火箭推力,雕刻师的误差,不能超过0.2毫米。


一旦刀具与其他金属物体摩擦产生高温、火花,固体燃料还会立刻爆炸。

他们,真正是在刀尖上起舞。

而刀尖下,是翻滚着烈焰的万丈深渊。


这是一个普通航天之家的故事。

也是那个年代,无数家庭的真实故事。

那些年,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

靠的就是无数像这对父母一样的年轻人,从全国各地的大城市,来到呼和浩特远郊的隐蔽基地。

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吃着窝窝头,睡着漏水的茅屋。

一扎根,就是一辈子。

他们贡献了时间,牺牲了对家人的陪伴。

稍有不慎,失去的可能是生命。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