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涂装的变化,从一战谈起

2021-12-10 07:30

战斗机的涂装自这一机种诞生起发生过很多次变化,由于不同时期航空器设计制造技术的区别,战斗机在不同时期的性能也差异极大,这导致战斗机在不同时期的作战环境也不一样,因此不同时期的战斗机伪装涂装方式也不同。

一战期间的战斗机基本就是将机枪搬上飞机,这一时期无论是飞机本身还是机载武器性能都很有限,交战时需要双方飞行员将飞机拉到很近的距离进行格斗,因此伪装意义不大、涂装主要用于身份识别,这一时期各国的战斗机涂装普遍不严格考虑伪装。

到二战时期,战斗机已经发展到最大飞行高度能达到平流层、最大速度600千米/时或更高、机载武器射程能超过1000米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战斗机涂装就更加考虑与空中和地面环境的融合、避免过早被敌方发现而失去先手攻击的机会。

此时期的战斗机机翼下方和机腹通常采用容易隐蔽在云层中的蓝灰色或浅灰色,机身和机翼上表面则往往根据部署地环境设计迷彩,如在北非部署的“飓风”、“喷火”、Me109等采用带斑点的沙色涂装,而苏军的米格、拉沃契金和雅克夫列夫战机则会在冬季时喷涂上白色以融合到雪地环境之中。

这一时期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出现了低可视度涂装概念,由于机载雷达的诞生和应用,主要航空工业强国开始设计制造带有雷达的夜间战斗机,由于此时期雷达体积较大、且占用机头空间,因此普遍采用双发布局或直接采用轻型轰炸机改装,为掩饰相对巨大的体积普遍采用在夜间更难以识别的黑色或深色涂装。

到二战结束后到冷战中期之间,战斗机因喷气动力化具有了更高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此时迷彩涂装的效果已经不再显著,反而是不进行任何喷绘的金属原色更容易在平流层中被阳光遮蔽、减弱视觉效果,因此此时期各国战斗机“裸奔”者居多。

到冷战中期之后,一方面空空导弹的广泛应用让超视距空战成为主流,另一方面飞机设计制造能力的提升让战斗机有了之前的战斗机完全不具备的机动能力、更加适合格斗,战斗机涂装开始流行容易在高空隐蔽的白色,以及各类以灰色系为主的低可视度涂装,此类涂装一直应用至今。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