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家长」开启艰难地狱模式。

2022-01-20 15:52


之前“70%清华毕业生进入了体制内”的话题引起了很多讨论。不仅清华博士纷纷去当了老师,北大博士毕业首选也是教育行业。有些人认为名校生做老师,孩子们会受到更好的教育。但本文作者却觉得这将会让普通人的「北京生存」更加艰难。一起来看看她为什么会这么说?
作者:mikizhou
本文原文来自:miki粥

微信号:mikizhou520


我有个朋友在世界五百强的外企工作,一次Team-building带家属,大家吃饭的时候相互介绍:我太太是房企的,我先生是大厂的,我太太是运营商…

大家带着不失礼貌地微笑打个招呼。直到一位被排在最后的职场新人说,我女朋友是史家小学的。

哗,全场肃然起敬。包括朋友那个清北毕业的BOSS。

在北京牛校的老师都是明星,走到哪里都自带闪光灯。因为这表明两件事:

学历肯定不低;上学很有资源。


01.

一线城市中小学的师资内卷,已经完全碾压清华北大这些高等学府。

深中这两年有多出名,一所公立学校招老师实现了全球化。按2021年入职的名单来看,一水的清北中科院的博士,硕士茕茕孑立站在鄙视链低端。

博主说,按这配置,深圳中学离研发出芯片不远了。

捂得住辅导班老师的嘴,挡不住清北名校学生的腿。教育到底是个多神奇的行业,看看中国最顶尖的大学毕业生的选择就知道了,都去中小学当老师了。

聪明人都想得明白,既然一生奋斗最大的痛点就在于解决孩子读书的问题,那为啥不弯道超车,直接投身教育事业?

只是再卷下去,可能不去火星镀个金,都不够教小孩地理了。

学校内卷的结果,是真-师范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过今天我想说的不是这个,往下看 ——

清北的尽头是编制,不管是不是当老师。

最近有个大厂的朋友转了一份清华大学毕业生的年度就业报告给我,数据说:

2021届签三方就业毕业生总数为3669人,其中去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占比分别为15.8%、30.3%、23.8%,合计占比为69.9%。

也就是说,近七成的清华毕业生选择了体制内工作。

作为一个985毕业生,他沾沾自喜。说,清北毕业也没怎么样嘛!不过就是去考公,抢着进机关和国企。

我说,你知道70%的清华毕业生进体制内,意味着什么吗?

这意味着普通人的「北京生存」开启了艰难模式。

这些进入体制内的名校毕业生绝大部分都会留京,一身高学历外+体制内,就能轻松解决掉户口的问题。解决了户口就能选好学校。

帝都牛校资源有限,一个年级扩到18个班、招800人都不够满足这些高材生的需求,你一外来务工人员,想生小孩还有什么竞争优势。

海淀六小强好吗?好,但是你只能用来瞻仰。

中关村一二三小的家长群里,清北中科院的爹妈含量溢出了不说,还大多来是自体制内,朝九晚五的规律工作,总有一把的时间鸡娃。

拼得过学校,拼不过时间。帝都的牛校,都是超级父母的教育竞争。

户和房,只要不是祖上有积累,就得是标配的高智商、高学历、高收入…因为哪怕你想送小孩进一个海淀三等三类的小学,都要户口才能报名,房产至少三年。

作为在帝都讨生活的父母,你读了一个985,在老家很风光算学霸,但在北京是不合格的。清北留京的一大把,中科院一水的都是博士生,最不济进了公司,发现周围全是985;

你在大厂工作,一年收入百万,在别人眼里也算是人生赢家,但在北京是捉襟见肘的。优秀的程序员一大把,百万收入还够不上花,只要碰到孩子读书、老人看病,原地成了「困顿中年」。

有钱,也未必有用,优质的教育都是先保体制内。

我有个朋友最近搬去了昌平科技新区,小孩要上学了找学校。问了几所,只接收两类人:回迁户和国企高新引进人才。

其它的?就算有空余学位也不外放,只给那些有办法的家长。

朋友急的挠头,眼看小孩就要无学可上,到处打听,花几十万能不能买个学位看看?怎么可能呢。资源已经稀缺到,花钱都买不到。

而且就算读到了小学,未来落不了户,小孩也不能参加高考。只能被教育的小皮鞭驱赶得如丧家之犬,为了上学到处跑…

最近听说,有一批去天津读书的小孩,落户查出了问题,被赶回了原籍。在天津耗资几百万买了两套房,勉强读到初二,现在回老家,说不出的惨烈…

朋友很后悔,说生活就应该苟且,自己就不该生小孩。不生小孩,还能用为这个城市纳的税,在这个城市换回一份尊严和体面。

我拍拍他的肩膀,这也没什么值得沮丧。因为你选择的这个城市,他一直就是这个样:高智商牛人不缺,活得比你有钱比你地位高大。

现在看,他悔的早了。经济前景不明朗,清北生都不去改变世界,纷纷跑到体制内抢饭碗,北京的生活只会越发难了。

02.

看学霸爹妈吐槽养学渣,之前觉得他们也苦逼,现在多了就让人不适。

因为他们的槽点是基于自己一路巅峰人设:读书很成功,不是进清北也是985;职场很成功,不是有钱就是有地位。

人生就没有别人烦心的那些事儿烦过,直到…发现自己的小孩是个学渣。

基因没有传递好,就是他们人生最大的烦恼。

这对于那些连上学都难的家庭来说,是不是也太没事找事了?凭什么学霸父母就不能养出个学渣,这也算个稀奇事儿吗?况且,您又是在什么学校、和什么样的家庭搞竞争?

有一次我跟一个北大的老师聊天,他说你看我们有幼儿园、小学、初中,一直可以上到初中,高中。

我为什么要鸡娃?我想让他上北大。

但北大附小一年有多少子弟?高考北大全北京才招几个小孩?招生名额都给子弟都不够,怎么可能你读了北大,小孩就一定能上北大呢?

资源人的烦恼,和有钱人的烦恼一样,都让普通人惊叹。他们拥有一切却无视,觉得都是理所当然的。

都说不要鸡娃内卷,不要拼学校。但比一下就知道,学校和学校的差距有多大。


期末复习,普校家长都在抓狂。牛校的娃却早已成竹在胸。老师发的复习秘笈厚厚一本,步骤都列好。

想到这里,真要叹一口气。

本来,清华教授的小孩送清华附,北大的爹妈进北大系中小学按部就班。名校的爸妈围绕着五道口这个宇宙中心,占领了海淀最优质的小学,只是在优质公立学校的资源上掐尖…

至少还有社会性教育资源流动,拿钱总还是可以买一买的。你进不了中三、史家、实验,只要想学,花钱也能找到媲美这些学校的老师资源。

现在也没了(被机构的疯狂和家长的不满联合搞死了),教育能用的资源,除了学校,就是爹妈。

我们是能拼得过别人家爹妈的自鸡能力,还是能拼得过名校父母在这个城市里的资源位?

很多人只看到了财富带来的教育不公平,却没看到,钱才是这个城市最平民化的资源,你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去赚。

有时候看见人说,清北毕业买不起房,就觉得这种想法太天真,想要在一个城市留下,有房就可以吗?

当花钱可以撬开的资源大门缝隙关闭,一切免费给,这才是真的贵。没有学历就进不了体制内,进不了体制内就没有户口,没有户口就没有好学校…

没有路子,在这里想养个孩子真难。

03.

17年有一篇文章《北京,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里面就写过,这座城市根本就没有生活。这里只有少数人的梦想和多数人的工作。

那时候其实还好,追梦成功的人还可以选择逃离,去澳洲、新西兰、加拿大,美国西海岸。

如今整个世界都浸在后疫情时代,你又有什么地方可逃?只有拼尽努力考入名校。不然,在这个城市带娃生存就只剩下艰难模式,随时等着被打回原形——

河北、东北,或者那个更远的故乡。

Miki粥,资深媒体人,教育纪录片总策划,创造了"顺义妈妈"一词。个人公众号:Miki粥(mikizhou520)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