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冲刺高考“九科全攻略”,助你快速提分!

2022-05-19 12:45

目前,距离全国大部分省份2022年高考仅剩20天,小编为大家整理各科名师给出的最后20天复习备考攻略,助力考生高考冲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科冲刺攻略




语文


1.重视历年高考真题的梳理,尤其是文学类作品阅读(小说、散文)的主观题。

能够将近五六年高考原题中小说阅读部分的问答题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出每种问题的分析角度、作答要点,并能够熟练的迁移运用。要格外重视散文阅读,将近年来真题中的问题回归到散文阅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上,并加以训练。因为2016年之前的全国语文卷文学阅读一直在考小说,可以将近几年卷中的散文阅读题做一做,整理散文阅读主观问题的设问角度和答案要求。总之,文学鉴赏类的阅读要小说和散文并重,针对个人薄弱加以训练,最后20天突出对高考真题的研读。

2.注重课本中文言文、古诗的知识积累,有重点地加强名句默写练习。

可以将课本中的文言文注释再认真背一背、记一记,重点实词意义的理解、典故的含义、特殊句式的辨析、基本的文化常识积累,这些知识能力都是会在高考试题中体现的。对课本中这些内容越熟悉,在考试中遇到相关内容自己反应的就越迅速越准确。对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要熟悉诗句内容、情感、艺术手法,高考诗歌鉴赏中比较阅读也是常考的题型,涉及到考纲中的诗歌时,是要凭借自己对原诗的记忆来答题的,所以,这段时间,要对课本中的诗歌再加深印象。

3.熟悉不同材料作文的写作特点,加强审题和列提纲的练习,提升快速构文的能力。

临近高考,写作水平很难在短时间有大的提升,但审题准确、结构清晰还是会让作文水平有个稳定的发挥。建议考生,为了提高效率,可以多加强一些作文审题和写提纲的练习。每天用10分钟的时间积累一些写作素材,多关注一些时代感强的材料。对于不同类型的材料作文,建议考生不必死记各种所谓的“类别差异”,考场上牢牢记住“审清材料+审清写作要求”,“分析写作情境”,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把握了考场作文的要义。

4.考前的作业练习也要有时间限定,主观题作业可以采用简答的方式。

考前时间紧迫,语文主观题作业可以采用只答关键词的方法,具体分析可以省略。特别提醒,在回答关键词时,要尽可能的多举答题的高频词语,正确使用术语。只有关键词语丰富了,答对题目的几率就提升了。所以,看似简,但分析能力和思维训练反而是加强了。另外,作业也要限时训练,这样才能在平时的练习中,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




数学


1.重点关注考纲。

对数学学科加强理性思维的考查,体现创新性。同时通过多种渠道渗透数学文化,体现数学的创造、发现和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关注数学学科的六大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高考考什么,怎么考。

2.进一步明确知识网络和高考重点,进一步熟练常用的数学方法。

数学考试成功的秘诀不是把每次考试的难题全部做对,而是在所有基本题和中档题上做得滴水不漏。高手之间的较量在于细节,只有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对数学基本知识有深刻理解和领会时,才能成功。

3.回归课本。

关注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及复习参考题中的典型习题,很多高考题源于课本或能在课本中找到原型。另外还要多关注课后的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

4.整理错题反思出错的原因。

把积累的错题重新梳理一下,看题时要思考解题思路是怎么形成的,原先的错误如何避免。对于做错的问题,要分析这些题考察了哪些知识及用法,对于这个用法是否已经掌握,将其完善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5.最后一个月在复习策略的选择上更应该看重的是个体差异。

每个考生知识梳理的顺序和练习的选择上应该针对自己薄弱项目来进行,有的放矢。平时考试120分以上的同学可练一些难题,90—120分间的同学在概念、方法、计算上下些功夫,90分以下的同学更要重视基础。

6.强化规范训练,注重计算的准确性。

考试是以卷面为唯一依据的,这就要求考生在考试中不但要会,而且要对且全、全而规范。尤其是要注意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要做到符号准确,逻辑严密。更要重视计算的准确和数据的处理。

7.注意加强应试技巧和意志品质的训练。

对于较难的题敢于探索,有勇气和信心。对于有些难题也应该舍得放弃。

8.注意心态调整,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模拟考试成绩。

不因成绩不理想而乱了方寸,也不因成绩好而沾沾自喜。将每次考试看成机会,看成挑战,就能放松。沉着镇静、适度紧张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出理想成绩。


英语





高考临近,最后20天,每个人都会紧张不安,甚至怀疑自己。而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第一步。其次,要科学合理地规划时间,有条不紊地复习备考。最后,从从容容迎接高考。

1.坚持地道语言的输入。

语言的输入并不是指一定要通过做题这种形式。语言的输入有很多种形式:看报刊新闻,听时事要点、名人演讲,读背时文美文、教材课文……大量的听读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语言知识的积累,加强对英语表达的敏感度,语感也会随之增强。同时,接触和熟记各类文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牢记常用词汇、句型及固定表达法。

2.词汇语法的查漏补缺。

词汇和语法是英语学科的基础,是掌握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前提。近两年高考对词汇量的要求明显提高。在复习考纲要求的3500词汇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要准确记忆高频词汇的意思,更要熟练掌握核心词汇的用法。尤其注意词形转换,动词短语,介词搭配,不规则动词变化,同近义词辨析,一词多义,常用句型等基础知识。

对于易忘和易混淆的琐碎知识点,可以用背默的形式将它们系统归纳到笔记本上,每天进行反复记忆,直到高考。而最后一个月对于语法的复习,则在于对核心语法知识的系统掌握,如:复合句,时态语态及非谓语动词等。可依托历年高考题中出现的语法知识点,对知识脉络再次进行梳理,查漏补缺,看是否真正掌握。不可多做偏题怪题。

3.真题限时训练和反思。

阅读技巧主要是体现在如何运用所学词法和句法知识理解篇章、定位信息和分析篇章结构。而完形填空考查重在理解、逻辑和词法。

在备考中,首先,学生们每天早上除了坚持阅读教材课文之外,可以阅读一些词汇使用地道、语篇结构清晰、内容有深度且不同题材的语篇,话题可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技、生物或广告类。如,新近做的阅读或完型试题,或是时文美文等,以保持对语言的敏锐感。

其次,每周保证有四套往年高考阅读真题限时训练,增加对高考真题的了解和亲切感。完型可通过专项训练来提高,一次性连续做3--4篇。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通读文章,领会大意,瞻前顾后,通过上下文语境的暗示来选择答案。切不可受到汉语思维习惯的影响,将每个空都依据汉语意思进行选择。

最后,习题完成之后的总结归纳尤为重要。要根据正确答案的思路来调整自己,设法从命题人角度去深度理解试题,找出“题点”,做到知己知彼。同时,将文章中使用地道的词句,及涉及熟词新意、常错搭配等句子摘抄下来,反复记忆。

4.书写的规范性和美观。

书面表达答题的规范性和颜值会对分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两个方面可以在最后一个月里有显著的提高。近几年高考均采用了应用文的形式,所以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书面表达进行分话题限时练习,如:书信类、通知类、说明介绍类、活动安排类等。可以每天练习一篇作文交给老师进行面批,然后第二天再找一篇相同话题作文进行练习。练习中注意书写规范,卷面美观,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平时可以按话题多背范文,甚至可以改写范文,多积累话题词汇和句型。在备考过程中,还可加大阅读与中国特色文化有关的文章,拓宽文化知识面,加强文化意识。

5.调整心态并自信应考。

要相信自己在这三年中付出的努力,沉着冷静,从容应对。心态好,才能考出好成绩。


物理


高考前一个月的冲刺阶段,是备考的关键时期。在剩下的20天的时间里,考生往往会心神不安,事实证明,很多考生的高考成绩都会高于平时。因此考生完全有理由相信自己,满怀信心地去做准备,冲刺高考,做到忙而不乱。在此为考生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高考真题类型,把握高考命题脉络,有选择性地做题。

高考物理试题的取材仍然是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以力学和电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为主,高考命题突出对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过程的分析;突出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科中的作用;突出物理知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突出对考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考。要明确考试题型,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选做题的特点和自己的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训练获得突破。

在这有限的时间复习中,要挑选导向性好、难度适中的综合卷进行考前适应性训练,不宜选择大量的难题、偏题和怪题进行练习,也不宜无目的地练习,建议考生认真、规范、定时做几套完整的高考真题或仿真题,找到高考的感觉,抓住高考命题的特点,特别要重视做完卷之后的总结反思,找准薄弱环节,对易出错的地方要分析原因,减少高考时的失误。

2.总结解题的重要物理思想方法,熟悉典型的物理模型。

解物理题的实质就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化的模型,然后应用物理、数学知识求解。考前一个月内一定要把解题的重要物理思想方法和典型的物理模型再复习一遍,主要有:等效法(如等效电路、等效电源、等效内阻)、对称法、补偿法、图像法、解析法、极限法、特殊值法、微元法、放大法等。熟悉典型的物理模型及由此得出的二级结论,使用时可以大大节约时间同时还可以快速打开思路,主要有:绳与杆模型、弹簧模型、滑轮模型、斜面物块模型、等时圆模型、类单摆模型、类平抛模型、简谐运动模型(对称性)、等效电源模型、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磁场中运动模型、导体棒或线框在磁场中的运动模型等。

3.回归课本,构建知识网络。

这段时间大多数时间是做全真模拟训练,缺少的是以全局角度对高中物理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所以要带着这样一个目的,梳理物理学史、概念、规律,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自己总结知识网络时,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把主要知识点列出来。然后,再逐步地将能体现出某一种联系的知识点总结在一起,这样知识点就联系起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知识就不会被遗忘而且便于从大脑中提取,还要不断地更新补充,使总结出的知识网络更全面。

4.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规范解题步骤。

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做到一边读题一边画图(情景图、受力图或v-t图),牢记三种观点:运动和力观点、能量观点、动量观点,之后针对不同阶段选择对应的规律列方程求解。列方程时要做到:一是明确对谁、在什么过程(或什么状态)、用到什么规律;二是要根据公式和已知量符号、未知量符号列出与原始规律公式相对应的具体形式,而不是移项变形后的公式;三是要依次求解或联立求解,而不要写连等式或综合式子,否则会“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要做到会做的题得满分,难题尽量得分。


化学

1.分类回做高考真题。

高考题有相当的稳定性,复习过程做了很多模拟题,模拟题的难度、考点参差不齐,尤其平时学校老师出题,主要是考虑学生掌握的薄弱点,不一定是高考的难易比例和知识点分布。考前一个月,知识点掌握比较完善,这个时候重新回做高考题,会更有针对性,也更能稳定学生情绪。建议不一定成套做,可以按照题型做,比如,连续三年的课标Ⅰ实验题放在一起做,选做题放在一起做等等,这有利于学生更清晰把握主干知识的考法。


2.看教材,选做课后题。

同学们总会问,咋看书?感觉课本内容很浅,看过觉得没用。课本是考试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长期做模拟题,有可能偏离教材太久,而高考题中总会有源自于教材的材料、知识点、实验、试题等。所以,教材必须看!2017年课表Ⅰ电化学选择题就是摘自“化学反应原理”的一段文字,但有不少同学就不会做。

怎么看书呢?建议:通过做题发现漏洞时查阅课本,同学们总觉得查看课本太费事儿,不如问别人,但事实上,查书要比你问同学、问老师要有效得多,听的效果一定不如看更牢固;有计划地把教材过一遍,重点看课本中的实验、小知识卡片、有价值的课后题。如果仔细看一遍教材,会发现有不少曾经见过的高考题,甚至有些课后题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出来的。

3.明确高考试题特征,做到心不慌。

每一年的高考题,化学试卷中四道大题都会有让同学们感到陌生的内容,这是符合高考选拔学生的原则的,而往往是同学们看到一些没有见过的东西,会导致心发慌,这就极不利于水平发挥。事实上,高起点低落脚本身就是高考的特征,如果能把这事儿看得很自然,就会发现问题不难解决。再者,高考的难中易比例5:3:2,很多同学在考前一个月应该重视中等及以下难度的题目,而不是去钻研压轴题,压轴题应该是拔尖学生的菜。

好的心态是取胜的根本,高考前20天的时间,不要因为一次模拟考试的成败左右自己的情绪。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心情平静,措施得当,按部就班,成绩就一定会如意。

生物




考前20天,老师讲的少了,同学们自主支配的时间相对多了,或者自我感觉已经良好,或者困惑不知怎样提高效率如此等等。在这个最后冲刺的关键阶段,给同学们提出如下复习备考建议:

1.调整心态列计划。

高考是"七分实力,三分状态",同学们在最后20天的复习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适应高考的能力,力戒丧失信心,力戒急躁焦虑。为此,根据以下建议,列一个最后冲刺复习计划至关重要,回归课本、限时训练、错题反思等环节环环相扣,忙而不乱,充实高效。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