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联手敲打,岸田向西方“求救”:加强美日同盟,请北约来亚洲

2022-06-23 00:45

小树不修不直溜,人不修理哏赳赳。岸田文雄出任日本首相之后,将安倍晋三的反华亲美政策进一步“发扬光大”,顺带加强了反俄的力度。岸田文雄不仅在台海问题上对中国发起挑衅,还在北方四岛问题上向俄罗斯展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度,直接声称北方四岛是被俄罗斯“非法占据”的领土。在这种情况下,中俄开始联手敲打日本,5月底,中俄两国出动轰炸机进行联合战略巡航,绕着日本飞了半圈。到了6月16日,中俄海军又开始联手绕日。

据日本自卫队统合幕僚监部发布的消息,6月16日,两艘中国舰艇穿越日本北海道附近的宗谷海峡;同一天,七艘俄罗斯军舰沿着日本东北部和东部海岸航行,并接近东京以南的伊豆群岛。日本自卫队出动几艘舰船与多架飞机尾随中俄军舰,连续两天监视中俄军舰的动向。

被世界两大军事强国联手敲打,日本即便拥有不俗的常规军事实力,也依然感到压力山大。岸田文雄虽然猖狂,但绝对是一个精明的政客,绝不敢跟中俄单打独斗,更不要说面对中俄联手带来的军事压力了。

既然跟中俄单打独斗没胜算,那么岸田文雄就只能向西方求救了。6月19日,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即将参加北约峰会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准备呼吁“北约把注意力转向亚洲”,并且还将宣布加强美日同盟关系,从根本上强化日本的防卫能力。

岸田文雄请北约来亚洲,表面上是想从北约搬救兵,缓解日本面临的军事压力。然而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盟友,日本已经抱紧了美利坚的大腿,可以说只要日本自己不作死,自己的国防安全基本不会受到威胁,根本没必要从北约那里请救兵。而岸田文雄请北约来亚洲,可能包含三个目的。

第一:推动“北约全球化”,为日本研发进攻型武器制造借口。6月16日,日本国际政治经济学家浜田和幸表示:日本拥护并试图实现“亚洲版北约”和“北约全球化”,岸田文雄坚持大幅提升国防能力,大幅增加国防开支,意图在亚洲挑起一场军备竞赛。

而日本虽然拥有不俗的常规军事能力,但是受限于和平宪法的约束,日本至今不敢光明正大地研发与装备进攻型武器,比如日本以直升机驱逐舰的名义建造了“出云”级航母,满载排水量不足3万吨。而以日本的造舰能力来看,完全具备直接建造排水量4万吨左右的中型航空母舰的能力。

北约一旦扩张到亚洲,势必会导致亚洲地区的军备竞赛进一步加剧,届时韩国、印度、新加坡、越南、印尼以及澳大利亚都可能被卷入这场军备竞赛中,日本想要亚洲局势搅浑,为自己发展进攻型武器创造借口。

第二:配合拜登的“印太战略”。虽然俄乌冲突依然没有平息,但是俄罗斯的国力已经受到较大削弱,俄军在战场上暴露出诸多问题,让美国开始重新评估俄罗斯常规军事实力所能带来的威胁。如今美国已经不再将俄罗斯视为主要对手,转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亚洲,拜登5月份访亚期间正式启动了“印太经济框架”,准备对中国经济展开“围堵”,目前还缺少一个用来围堵中国的军事组织,美国主导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与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都不是正式的军事组织,美国必须尽快在印太组建一个专门针对中国的军事组织。

而中国强大的影响力,让印太地区大部分国家都不愿与中国发生矛盾,因此拜登拉拢印太国家反华的计划一直进行得不顺利。如果北约能够扩张到亚洲,那么美国就能够借助在北约的绝对主导权,迅速拉拢起一个针对中国的军事组织,避免美国在印太地区跟中国单打独斗的局面。

第三:提高自己的支持率。岸田文雄参加北约峰会期间,正值日本参议院的竞选阶段,岸田文雄在外访期间发表关于“北约扩张”的言论,日本想要当北约向亚洲扩张的“桥梁”、提升日本在西方防务安全体系中的地位,岸田文雄想要进一步提高选民对外交保安动向的关注度,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支持率。

对于美国来说,俄乌冲突消耗了俄罗斯的国力,芬兰等国也决心加入北约组织,现如今北约已经扩张到了俄罗斯家门口,在欧洲方向基本没有了继续发展的空间。而作为冷战时期的遗物,北约是依靠俄罗斯这个假想敌才维持着存在,一旦俄罗斯对欧洲各国失去威胁,那么北约也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意义。美国借助北约把控着欧洲大部分国家的防务安全,进而能够影响这些国家的外交政策,一旦北约瓦解,就等于美国失去了对欧洲的军事影响力,因此美国必定会千方百计地让北约维持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北约制造一个新的强敌:中国。

中国与欧洲的防务安全根本不沾边,那么美国就想办法让北约主动跑去亚洲“找事”,从而激化中国与北约的矛盾。

在北约领导人峰会还没有正式召开的时候,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就透露:这次会议将确定北约未来10年的战略框架,将阐明对中国的立场。岸田文雄此时呼吁北约将注意力转移到亚洲,很明显是在为即将公布的北约未来10年战略框架造势。

表面上看,是日本在为“亚洲版北约”摇旗呐喊,背地里其实是美国在推动北约介入亚太的事实,北约作为一个区域性联盟却不断寻求地理突破,准备将触手伸到亚洲,新冷战的阴云已经开始在亚洲上空笼罩。

评论问答